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Happy New Year 2010
2009年很充實的過去了
充實忙碌到此部落格幾乎沒在寫文章
不過還是在這裡與Enya一起以今年初在北插天山拍攝到最感動的景致
作為對所有朋友獻上來年祝福的電子小卡
新年快樂
Bettaman
See more mountain scenery and biota of Chatian Mountain Range, TAIWAN [Link]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Nature & People (5) 台北 淡水 幸福農莊中的農情農人
<一年一度的農莊音樂會由男主人黎醫師上演兩首壓軸吉他曲,除了充滿生命力又迷倒眾人的沙啞歌聲外,曲間一席話也提示了每個人儘管再不同,也都可以做自己的啓發>
2009年8月台灣受天災使太多人失去天倫與家園, 與一生的心血目標, 心痛善盡微薄之力外, 仍衷心盼望未來台灣人還能保有對生活, 生存的希望, 與尊重與了解土地的自然觀.
今年因緣下認識的朋友, 讓Enya與我的生活有機會被帶進這以幸福為名的農莊, 以不同於過去教育觀念下的知識與科學, 來重新體認對與生存最息息相關的農業農產, 我們對其所持的觀點, 誤解與被隱瞞的是如此的龐大震撼, 以及對健康的衝擊 (可點閱Enya的相關文章即可了解更多).
<女主人惠雯跪在農園中柔軟的土地,輕碰著留待自家採種的碩大秋葵,細心的解說從農以來心態的轉變與經驗的累積>
<盈瑩教大家製作稻草蔭棚, 手法可是輾轉源自印尼的呢! >
<狗狗也跟著下田蹓躂>
<晚會的背景棚架是由竹桿搭起再以剛有下方農田收割捆束的蓬萊米垂綴而成>
幸福農莊的男女主人在此日的解說與款待下給了參與朋友寶貴的引導, 而在半天的學習, 團體協力作業與稻作儀式性的收割下, 晚上就在莊前晚風與金黃穀穗包圍的舞台中, 沉醉好客愛吃飯"樂團"稻香般的輕柔音樂, 與男主人黎醫師吉他旋律的生命感, 他說: 我調的調跟人家的不一樣, 但還是可以彈出一首歌.
人生的調個人不盡相同, 但都是一首獨一無二的歌, 祝福一直都幸福的人, 也期盼暫時失去什麼的人, 在人間與自然間終能找到幸福.
<暖黃的舞台燈打在金黃的收割稻與愛吃飯樂團團員的身上,再沒有這麼沈醉自然又放下一切的舒坦了>
<幸福農莊主人為達謝一年傾心協力幫忙的義工而舉辦了這場音樂會,與Enya有心來湊熱鬧了一個上下午也幫了不少忙,於是更醉心於晚會呢>
<愛吃飯樂團冠宇與小美自然的演出>
<舞台稍偏角落坐著胡琴手蕭詩偉(蕭仔),看似低調的他在樂團獨特的演出氛圍可佔了重要的角色>
<晚會散場所留下寧靜窩心的畫面>
更多影像: 09.08.15 台北 淡水 幸福農莊 & 稻米音樂會
Bettaman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Mountains of Taiwan (14) 雪山東稜上主峰
<三六九山莊起行往黑森林的Z字型步道上回頭看,畫面中深綠色稜線即為雪山東稜,近畫面中央的綠草坡露頭則為標高3150m的雪山東峰。天晴時可見中央山脈北段的南湖大山(左山塊頂峰)與中央尖山(右尖頭)。>
由台七甲線新中橫進入武陵農場內的雪山登山口,起始途經七卡、哭坡、雪山東峰、黑森林岀圈谷,而達雪山主峰只需10.9公里的大眾化步道,是今日大部份造訪雪山山區的山客最主要的出路口。此山路即位於雪山東稜,於民國58年由救國團與林務局大甲林管處合力開闢而成,代替了由日據時期登頂雪山必經的環山部落上志佳陽大山,即雪山南稜路線。而東稜上位於步徑入口2公里與7公里處的七卡山莊與三六九山莊,也經雪霸國家公園長期的整修維護帶給各色山客兩處安穩的休息場所。
<清晨由南湖山區遠望雪山東稜,右方草坡中的白色建物即為三六九山莊,順稜線轉延至雪山主峰頂,右側副峰為北稜角>
<首日的輕鬆行程是走到7公里處的三六九山莊,這次的行程由於以調查為主,所以我們就沒有花心思採買與分攤公糧的背負,而是請兩位嚮導兼挑夫- 世帆與金台協力,也有幸在旅程中結交這兩位投緣的朋友>
<雪山東峰即由接近三六九山莊的步道岔路上,不管有爬或沒爬過的人都一起放下背包輕裝上來合影>
<三六九山莊坐落於冷杉白木林之間的開闊箭竹草坡中,設施完整讓登山客能放心悠閒欣賞山區景致,而我們在山莊停留期間的活動,Enya已有撰文於此>
<雪山山區因為東稜便捷的步道而成為了大眾路線,然而潛在的遊客承載量壓力與登山知識的不完備都可能使地貌與生態系因人為疏忽而改變。2008年12月的一場人為火災即造成山莊周遭的植被燒毀,也意外暴露了長久以來登山客在箭竹草坡中棄置垃圾的惡習, 更多相關訊息可連結於此>
<早晨由山莊外眺就能欣賞武陵四秀中的桃山與池有山壯麗景觀>
<黑森林由冷杉純林所構成,行走之間就算是多話的人也會靜下來感受生命孕育的緩慢與真實>
<夏日近中午抵達雪山圈谷底部,此時下方谷地與主峰對側的雲霧很有默契的會合並遮擋住想首次認識此地的我,幸好今日的行程並未趕路,一行人便靜靜看著雲氣變化,雲團此時就像是一隻無形的手所拋下的虛無玩具,沈到底部成為煙霧彈,隔一會才失效四散而去>
<標高3886m的雪山主峰為台灣第二高峰,天晴時據說能遙望桃園新竹平地,儘管此次來訪因天候不穩沒有展望,能在山頂碰上短暫陽光也要開心的合影>
Bettaman
Mountains of Taiwan (13) 雪山西南稜縱走與高山草原調查
<雪山西南稜,影像截取自 Google Earth>
<雪山西南稜,影像截取自 Google Earth>
六月中與經歷八通關東西段越嶺,而建立患難友情的中山大學阿春、阿迪等人安排了雪山西南稜上的植物調查計畫,並協調之間工作時間的空擋,預計完成幾個人登山以來期待已久的雪山大小劍縱走行程。
剛開始接觸台灣山頭時,雪劍線即比其他山名山路更令人想多了解其取名典故。長約15~20公里的雪山西南稜脊,延續了雪山主峰 (3886m)以北- 聖稜線的雄厚氣勢,從雪山起往南稜線綿延產生了三顆鮮明的山頭- 大劍山(3594m)、佳陽山 (3314m)與小劍山 (3253m),直到大甲溪將此稜線與同屬雪山山脈的白姑山塊切割而止。其間山徑順稜線而行,隨其蜿蜒而可由不同角度重新認識身處的,以及周遭的山區深谷,而最精彩的轉折即為大劍山往南至油婆蘭山一段,幾乎讓其南北兩側稜線成為兩段平行線,而這趟旅程,由阿春領隊依植物調查與紮營地點的安排,讓行程也以此劃分為二- 武稜進雪山,宿於大劍山前的完美谷營地,以及紮營大劍山以南的油婆蘭營地並完成後段植物調查、西南稜縱走完成與下山。
行程計畫如下:
日期:2009/6/14-7/1
人員:謝菱春、李奕迪、林哲宇、吳士緯、張維君 (Enya)
嚮導:黃世帆 (負責背負公糧、料理早晚餐及完美谷水源)
吳金台 (分擔公糧、同行至完美谷後折返下山)
預計行程
6/14 交通天(高雄/台北→武陵農場),宿在武陵山莊。
6/15 大水池登山口→七卡→三六九山莊
6/16 三六九山莊→黑森林入口→黑森林營地→圈谷→雪山→翠池三叉口→翠池山屋
6/17 翠池山屋→完美谷營地
6/18-6/23 完美谷營地→西北之3524m山頂調查→完美谷
6/24 完美谷→雪山西南峰→大劍山→油婆蘭營地
6/25-6/30 油婆蘭→劍南尖山調查→油婆蘭 (視情況往返佳陽山與小劍山)
7/1 油婆蘭→推論山→推論山登山口→樂山橋→仁壽橋(停車處)
由於整趟時間長達辦個月,義務幫忙的Enya與我沒有辦法同行完成計畫,故主要協助完美谷區的第一 部份,第二部份的則由中山大學的學妹隨補給上山時協力,實際行程如下:
6/14 武陵山莊集合
6/15 大水池登山口→七卡→三六九山莊
6/16 三六九山莊→黑森林入口→黑森林營地→圈谷→雪山→翠池三叉口→翠池山屋
6/17 翠池山屋→完美谷營地
6/18~20 西北之3524 m
6/21 完美谷營地→大劍山→油婆蘭營地
6/22 油婆蘭營地 (發生了什麼事之後會寫~)
6/23 油婆蘭營地→佳陽山→小劍山→佳陽山→油婆蘭營地
6/24 (Enya與我) 油婆蘭→推論山→推論山登山口→樂山橋→仁壽橋(停車處) (其他人續完成工作至6/27下山)
<夏季由中央山脈南湖山區望西邊雪山西南稜與因大甲溪切割而獨立的白姑山塊,前景是南湖杜鵑新葉著生綿密橙色鏽毛的盛景>
<夏日黃昏由南湖圈谷的凹口一覽雪山西南稜,右方頂著浮雲的鋸齒山頭即為大劍山,往左延伸的終立雙峰依序為佳陽山與小劍山>
<由大雪山200林道望向15公里外的小劍山,南面斷稜隱沒於前景三錐山之後,三錐山於天晴時亦可由完美谷的方向辨認>
Bettaman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Mountains of Taiwan (12) 日治八通關越嶺道東段史覽與植被
<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結合中央山脈以東的自然原始景觀、日治留存至今的駐在所遺址以及日警與布農族人交戰後仍佇立的石刻紀念碑。隊伍除了休憩時互聊誰的腳又快廢了之外,綿長的路程中獨留對歷史的想像空間>
日治八通關越嶺道東段始於花蓮玉里終於中央山脈主脊大水窟,全長約83公里(八十二粁一四五米),現今玉山國家公園所整修的八通關東西越嶺登山步道,由南投東埔橫貫至花蓮南安的全長約95公里,登山客多順下坡而由西往東行,也就是上抵中央山脈大水窟後逆行64公里的日治東段越嶺道。一般多分四日走完東段,然本次僅規劃3日走完,即分22、14(含上攀800公尺,下切200公尺)以及28公里的單日路程。匆匆趕路間,早春的新葉蕨芽染綠了整條山徑,偶遇盛展的花朵還得抉擇是否停下腳步、放下沉重的登山包以及將閃燈或鏡頭從中掏出,等拍攝完成還得整裝,背包上肩加速維持一小時4公里的速度前進。
<高達八公尺的樹蕨(台灣桫欏)挺立於山徑之間,與山客的身高形成強烈的對比,彷如身處於侏儸紀世界>
<越嶺道東段前前後後有大約十來處日警殉職紀念碑,上頭不是鋪灑著松針即是長滿了青蘚,空罐的酒瓶有的散落在石碑周圍,有的卻方正的擺放在其側。一段段歷史故事交雜著古往今來穿梭在這島上的先民,一部分的人是過客,一部分的人則永遠與這塊土地聯覺>
<早晨從大分吊橋下望清淨的闊闊斯溪(拉庫拉庫溪與秀姑巒溪上源)兩岸所夾的原始林貌,狹葉櫟翠綠的新葉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也收納在僅可能來訪一次的記憶中>
<蕨之路- 日治八通關東段由瓦拉米山屋至花蓮南安俗稱為瓦拉米步道,其地名一說是布農族以Maravi稱之,意指「跟著來」、「一起來」之意(參考玉山國家公園說法),後日人以諧音Walabi (わらび) 「蕨」之意稱之,似有代表此處蕨類叢生的味道,現今所使用的瓦拉米(walami)又是另一次地名的的解讀與轉變>
<3天64公里的匆匆行路間,早春的新葉蕨芽染綠了整條山徑,偶遇盛展的花朵,還得抉擇是否停下腳步來記錄>
Flickr album:
090319-21 日治八通關越嶺道東段/ The East Part of Batongguan Historical Trail (from Dashueiku to Nan-an), Taiwan
Bettaman
Flickr album:
090319-21 日治八通關越嶺道東段/ The East Part of Batongguan Historical Trail (from Dashueiku to Nan-an), Taiwan
Bettaman
Mountains of Taiwan (11) 大水窟山區高山草原地景與昆蟲相調查
<大水窟山區給人的寧靜,散落在夕光所能觸及的氛圍草坡上,並被回往山屋的人們所收納>
這趟行程預計在大水窟停留一個整天,目的是進行高山草原動態監測計畫,這裡就不多做說明,總之同行的阿春與阿迪負責植物與環境數據的紀錄,而我與Enya則準備在此區域作昆蟲相的調查。
<大水窟山區全景: 右方水體為大水窟池(約3280m),正對持上方的是中央山脈最高峰秀姑巒山(3805m),左方無雲的山區是本日昆蟲調查的路線-大水窟山>
停留的此日天氣依舊晴朗,除了七時多在秀姑巒山區蒸起幾絲雲氣,整天幾乎是萬里無雲。從大水窟池往大水窟山前進,前段路程由台灣馬醉木、紅毛杜鵑、二葉松、刺柏與小型草本的植被為主,翻過第一道稜後轉為箭竹草坡,紅毛杜鵑、刺柏與玉山圓柏散落期間,馬醉木的族群已不見蹤跡。在這段路上主要有高山型蝗蟲黑蝗亞科Sinopodisma屬的類群活動於步道兩側間,中興昆蟲所的陳德浩同學在2008年的碩士論文有對台灣該亞科的成員進行分類研究,而Sinopodisma屬中即有一群是適應高海拔或高緯度者,雖然下山後下載了他的論文,但因為對於該分類群的不熟悉,尚無法進行觀察到的兩個物種正確的鑑定。路程中與Enya總共採到三隻素木氏虎甲蟲 Cylindera shirakii (Horn, 1927),此種虎甲蟲不若低海拔開闊地常見的八星虎甲蟲擅於飛行並且活動迅速,而是緩慢而跌跌撞撞的前進。由採得的標本來觀察,發現其兩片翅鞘基部間似乎有某種程度的瘉合,也就是於實際採集時的推論一致,此種虎甲蟲應該無法飛行。日本的研究人Sasakawa於2008年的一篇文章中,針對日本產不具飛行能力的一種虎甲蟲進行各採樣地族群的比較,希望了解該物種在失去飛行的能力下,各族群是否有分化的情況。經過解剖雄性生殖器的研究比對後,Sasakawa指出雖然日本各地的虎甲蟲外型上有差別,而過去被分類學者描述為不同地域的亞種,然而以生殖器的證據來看,研究者認為各族群皆為同一物種,尚未有分化的現象,類似的研究若在台灣各主要隔離的山頭進行取樣不知會得到怎樣的結果?
<素木氏虎甲蟲 Cylindera shirakii (Horn, 1927),更多影像請按此系列影像>
往山頂的路程大約為兩個小時,期間我們捕獲了一隻熊蜂、數種寄生蠅,以及觀察到一種於玉山圓柏樹冠上停滯的食蚜蠅,除此之外並無能夠察覺到的昆蟲類群。在大水窟山的北面為米亞桑溪的源頭崩壁,此處具有上升氣流通過,我們用目視記錄了青斑蝶與台灣粉蝶的隨風飄行,而類似的觀察也在我與Enya於2006年能高安東軍縱走時在光頭山區看到斯氏紫斑蝶、台灣紋白蝶以及一種黃蝶輕而易舉的從東邊的清水溪溪谷飄過中央山脈主脊往清境廬山的方向而去,所以要說三千餘尺的中央山脈是否造成台灣東西部生物類群的分布阻隔,可能需要上來親身體驗才能相信或保留人云亦云的某一派說法。
在大水窟山頂依舊有上昇氣流的吹送,而昆蟲相的觀察比山徑間更為豐富,我們共採得了飛行中的兩隻毛翅目(其幼蟲為水生生活)、一隻菊虎、幾隻寄生蠅,而兩隻盤旋於山頭打鬥的緋蛺蝶也在花費了一段時間下才捕獲一隻證據標本,雖然過去的經驗蝴蝶或許多日行性蛾類具有佔領制高點的行為,然而在大水窟山山頂(3642m)還是個人最高的紀錄,而去年聚精攀登日本劍岳(Tsurugi Dake)時,也在山頂追隨三隻黃鳳蝶快速飛行的蹤跡。
<阿春阿迪正認真的紀錄樣點的資訊>
近傍晚我們與阿春阿迪一同上山屋附近的山頭進行樣點紀錄,本次能與兩位優秀的助理一同合作,一路有默契的完成八通關越嶺全段算是今年非常好的經驗,我們相約了一趟旅程,希望到時能夠實現!
<最後一張是自己最喜歡的影像,晚霞中遠望大水窟山屋與「東台一霸」新康山>
Flickr album
09.03.17-18 大水窟山區地景與調查/ Landscape of Dashueiku,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Taiwan
Bettaman
這趟行程預計在大水窟停留一個整天,目的是進行高山草原動態監測計畫,這裡就不多做說明,總之同行的阿春與阿迪負責植物與環境數據的紀錄,而我與Enya則準備在此區域作昆蟲相的調查。
<大水窟山區全景: 右方水體為大水窟池(約3280m),正對持上方的是中央山脈最高峰秀姑巒山(3805m),左方無雲的山區是本日昆蟲調查的路線-大水窟山>
停留的此日天氣依舊晴朗,除了七時多在秀姑巒山區蒸起幾絲雲氣,整天幾乎是萬里無雲。從大水窟池往大水窟山前進,前段路程由台灣馬醉木、紅毛杜鵑、二葉松、刺柏與小型草本的植被為主,翻過第一道稜後轉為箭竹草坡,紅毛杜鵑、刺柏與玉山圓柏散落期間,馬醉木的族群已不見蹤跡。在這段路上主要有高山型蝗蟲黑蝗亞科Sinopodisma屬的類群活動於步道兩側間,中興昆蟲所的陳德浩同學在2008年的碩士論文有對台灣該亞科的成員進行分類研究,而Sinopodisma屬中即有一群是適應高海拔或高緯度者,雖然下山後下載了他的論文,但因為對於該分類群的不熟悉,尚無法進行觀察到的兩個物種正確的鑑定。路程中與Enya總共採到三隻素木氏虎甲蟲 Cylindera shirakii (Horn, 1927),此種虎甲蟲不若低海拔開闊地常見的八星虎甲蟲擅於飛行並且活動迅速,而是緩慢而跌跌撞撞的前進。由採得的標本來觀察,發現其兩片翅鞘基部間似乎有某種程度的瘉合,也就是於實際採集時的推論一致,此種虎甲蟲應該無法飛行。日本的研究人Sasakawa於2008年的一篇文章中,針對日本產不具飛行能力的一種虎甲蟲進行各採樣地族群的比較,希望了解該物種在失去飛行的能力下,各族群是否有分化的情況。經過解剖雄性生殖器的研究比對後,Sasakawa指出雖然日本各地的虎甲蟲外型上有差別,而過去被分類學者描述為不同地域的亞種,然而以生殖器的證據來看,研究者認為各族群皆為同一物種,尚未有分化的現象,類似的研究若在台灣各主要隔離的山頭進行取樣不知會得到怎樣的結果?
<素木氏虎甲蟲 Cylindera shirakii (Horn, 1927),更多影像請按此系列影像>
往山頂的路程大約為兩個小時,期間我們捕獲了一隻熊蜂、數種寄生蠅,以及觀察到一種於玉山圓柏樹冠上停滯的食蚜蠅,除此之外並無能夠察覺到的昆蟲類群。在大水窟山的北面為米亞桑溪的源頭崩壁,此處具有上升氣流通過,我們用目視記錄了青斑蝶與台灣粉蝶的隨風飄行,而類似的觀察也在我與Enya於2006年能高安東軍縱走時在光頭山區看到斯氏紫斑蝶、台灣紋白蝶以及一種黃蝶輕而易舉的從東邊的清水溪溪谷飄過中央山脈主脊往清境廬山的方向而去,所以要說三千餘尺的中央山脈是否造成台灣東西部生物類群的分布阻隔,可能需要上來親身體驗才能相信或保留人云亦云的某一派說法。
在大水窟山頂依舊有上昇氣流的吹送,而昆蟲相的觀察比山徑間更為豐富,我們共採得了飛行中的兩隻毛翅目(其幼蟲為水生生活)、一隻菊虎、幾隻寄生蠅,而兩隻盤旋於山頭打鬥的緋蛺蝶也在花費了一段時間下才捕獲一隻證據標本,雖然過去的經驗蝴蝶或許多日行性蛾類具有佔領制高點的行為,然而在大水窟山山頂(3642m)還是個人最高的紀錄,而去年聚精攀登日本劍岳(Tsurugi Dake)時,也在山頂追隨三隻黃鳳蝶快速飛行的蹤跡。
<阿春阿迪正認真的紀錄樣點的資訊>
近傍晚我們與阿春阿迪一同上山屋附近的山頭進行樣點紀錄,本次能與兩位優秀的助理一同合作,一路有默契的完成八通關越嶺全段算是今年非常好的經驗,我們相約了一趟旅程,希望到時能夠實現!
<最後一張是自己最喜歡的影像,晚霞中遠望大水窟山屋與「東台一霸」新康山>
Flickr album
09.03.17-18 大水窟山區地景與調查/ Landscape of Dashueiku,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Taiwan
Bettaman
Mountains of Taiwan (10) 八通關越嶺道西段景致
<畫面中盡收錄了八通關越嶺道西段的所有故事: 早晨的光束灑進中央山脈與玉山山塊間的谷地,發源於金門峒斷崖的陳有蘭溪仍沉睡著,登山客行走於清朝時期即開鑿岩壁的古道,而遠方雙駝峰即為著名的八通關大山(3335m),山腳下即為多數人健行首日的歸宿-觀高工作站>
由於一項高山草原動態監測計畫而需到達中央山脈主脊的大水窟山區,使得第一次走完八通關越嶺道西段的夢想終於實現。從南投東埔一鄰部落的登山口開始,順等高線而闢的八通關古道就隱藏於一處處山凹之中,而首日的目的地是14公里路程外的住宿點-觀高工作站。西段沿途為暖溫帶闊葉林植被,由栓皮櫟與狹葉櫟鋪展的登山道往較高海拔上升,沿途山徑平緩易行,偶遇崩塌地而需高繞而過的路段,反能觀察到不少耐陰的原生地被植物。對關至觀高工作站開始有不少紅檜巨木挺立,因路程較長也非一般遊客觀光客能抵達,故也少有解說牌與圍欄阻礙對望間的視野。天晴的早春,八通關之路前段是繽紛而多彩的,而當由觀高工作站出發後,地被則漸由箭竹草原所取代,右方探頭的則是玉山山塊的主脊-玉山主東北峰,此日剛好是鋒面過後的晴天,晨光照射在冰雪未溶的北面岩峰有著說不出的感動。
<八通關越嶺道西段後段的樹梢間探向玉山山塊,知名的三處山頭由左而右分別為玉山東峰(3869m)、首嶽玉山主峰(3952m)、玉山北峰(3858m),以及其最右方由褶曲地質所形成的玉山北北峰(3833m)>
<八通關大草原早期發生過火災,現存聳立的枯立白木是最好的見證,火災後樹木難以在短時間內復育成林,而耐旱耐陽的玉山箭竹即先行佔據得來不易的生長空間>
<往大水窟南營地的路上有一顆樹冠形狀優美的玉山圓柏,春季向晚的時分山谷間仍能透入光線,趕在遮陰前記錄下此影>
Flickr album:
090315-17 八通關越嶺道西段 東埔-大水窟/ The West Part of Batongguan Historical Trail (from Dungpu to Dashueiku), Taiwan
Bettaman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Lepidotpera (4) 星燈蛾屬 (Utetheisa) Pitasila亞屬分類修訂
綠島產Utetheisa (Pitasila) inconstans (Butler, 1880)
同文載自 台灣鱗翅學簡訊: 星燈蛾屬(Utetheisa) Pitasila亞屬分類修訂
目前任職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動物學博物館的Rob de Vos長期對於所謂的"蝶燈蛾" (Nyctemera, Pitasila)的分類問題投注了相當多的時間. 多年來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文章, 也解決了許多東南亞(含新幾內亞)產物種的分類疑難. 根據明尼蘇達大學Susan Weller研究群對燈蛾科親緣關係重建的結果, Nyctemera與Pitasila並非近緣群, 而Pitasila顯然應被視為星燈蛾屬(Utetheisa)亞屬, 因此Pitasila的中名不宜再被稱為蝶燈蛾, 而且此類群也無一物種與任何蝶類有相似之處.
de Vos於2007年發表了對Pitasila, Atasca, 與一新亞屬Raanya de Vos修訂的巨著,文中亦包含13新種2新亞種,14個新同物異名及取代名(replacement name),8個新位階,還有14個轉移至Utetheisa的新組合,並提供所有描述分類群的成蟲、生殖器特徵與地理分布資訊。de Vos在此文中亦討論了兩種產在台灣的物種: Utetheisa (Pitasila) inconstans (Butler, 1880)與 U. (P.) fractifascia (Wileman, 1911),並將牠們歸於selecta種群內,以下就兩物種的命名修訂歷史作簡述:
1. Utetheisa (Pitasila) inconstans (Butler, 1880)
Nyctemera adversata (Schaller, 1788)
Secondary homonyms replaced before 1961 but no longer considered congeneric. A junior secondary homonym replaced before 1961 is permanently invalid unless the substitute name is not in use and the relevant taxa are no longer considered congeneric, in which case the junior homonym is not to be rejected on grounds of that replacement. [在1961年以前被替代而已不再被認為同屬的後異物同名。一個在1961年以前被替代的次後異物同名永遠無效,除非該替換名稱未在使用中,並且相關的分 類單元已不再被認為同屬,此一案例,該後位異物同名無須因該項替代而被摒棄。(摘譯自于名振,2003)]
根據這個條款,不摒棄後異物同名的情況須符合兩個條件,然而Vos(2007)對inconstans Butler的處理似乎僅合乎第二個條件(相關分類單元不再認為同屬),而忽略inconstans Butler的替代名brylancik Bryk持續被使用的事實。
主要參考文獻:
Fu & Tzuoo. 2004. Moths of Anmashan Part 2. Taichung Nature Research Society, Taichung, Taiwan
Heppner & Inoue (eds.) 1992. Lepidoptera of Taiwan Vol. 1, part 2: checklist. Scientific Publishers Inc., Gainesville, USA.
Holloway. 1988. The moths of Borneo, part 6: Actiidae: Syntominae, Euchromiinae, Arctiinae, Aganainae (to Noctuidae). Southdene Sdn. Bhd, Malaysia.
Vos, R. de. 2002. Revision of the Nyctemera everigista group (=subgenus Deilemera Hubner) (Lepidoptera: Arctiidae, Arctiinae, Nyctemerini). Nachrichten des entomologischen Vereins Apollo (Neue Folge) 23: 7-32.
Vos, R. de. 2007. The Utetheisa species of the subgenera Pitasila, Atasca and Raanya Subg. N. (Insecta, Lepidoptera: Arctiidae). Aldrovandia 3: 31-120.
王效岳。1994。認識台灣的昆蟲 7 燈蛾科。淑馨出版社,臺北市,臺灣
相關連結:
Dr. Rod de Vos, Dept. of Entomology, Zoological Museum of Amsterdam
Dr. Susan J. Weller, Dept. of Entomolog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同文載自 台灣鱗翅學簡訊: 星燈蛾屬(Utetheisa) Pitasila亞屬分類修訂
目前任職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動物學博物館的Rob de Vos長期對於所謂的"蝶燈蛾" (Nyctemera, Pitasila)的分類問題投注了相當多的時間. 多年來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文章, 也解決了許多東南亞(含新幾內亞)產物種的分類疑難. 根據明尼蘇達大學Susan Weller研究群對燈蛾科親緣關係重建的結果, Nyctemera與Pitasila並非近緣群, 而Pitasila顯然應被視為星燈蛾屬(Utetheisa)亞屬, 因此Pitasila的中名不宜再被稱為蝶燈蛾, 而且此類群也無一物種與任何蝶類有相似之處.
de Vos於2007年發表了對Pitasila, Atasca, 與一新亞屬Raanya de Vos修訂的巨著,文中亦包含13新種2新亞種,14個新同物異名及取代名(replacement name),8個新位階,還有14個轉移至Utetheisa的新組合,並提供所有描述分類群的成蟲、生殖器特徵與地理分布資訊。de Vos在此文中亦討論了兩種產在台灣的物種: Utetheisa (Pitasila) inconstans (Butler, 1880)與 U. (P.) fractifascia (Wileman, 1911),並將牠們歸於selecta種群內,以下就兩物種的命名修訂歷史作簡述:
1. Utetheisa (Pitasila) inconstans (Butler, 1880)
- inconstans原本即被置於Pitasila Moore, 1877,隨後Pagenstecher (1901)、Swinhoe (1903)、Seitz (1915)、Matsumura (1930)等人將其歸於Nyctemera,Bryk (1937)認為這樣的組合將造成與Nyctemera inconstans Snellen van Vollenhoven, 1863 (現為Nyctemera latistriga Walker, 1854)同名(homonym), 而倡議使用一個新名brylancik取代Butler的inconstans,這個問題已在de Vos (2002)的論文中闡述
- Inoue & Kishida (1992)在台灣鱗翅目誌中將brylancik轉移至Pitasila,王效岳(1994)在認識台灣的昆蟲(7)亦沿用(中文名為大花斑蝶燈蛾),隨後這個學名便在台灣的圖鑑或網路討論中被廣為使用
- Holloway其實早在1988年將Pitasila處理為Utetheisa之 同物異名與亞屬,然這個處理並未被長期研究台灣鱗翅目昆蟲的日本鱗翅學者所理會. 不過Susan Weller博士的研究生Michelle DaCosta在其博士論文(2007)的分析, 以及de Vos (2007)的研究皆支持Holloway的觀點. de Vos並引用ICZN 59.3條(註一)將過去被視為junior secondary homonym的inconstans Butler, 1880恢復使用, 並與Utetheisa屬重新組合成為Utetheisa (Pitasila) inconstans. 此外, 過去被描述自日本琉球群島的okinawansis Inoue, 1982亦被視為此種的同物異名
- Sugi (2002)紀錄琉球族群取食紫草科(Boraginaceae)的白水木(Tournefortia argentea L. f. 1781),而其幼蟲與Utetheisa亞屬非常相似,故可支持將Pitasila與Utetheisa合併的分類處理
- 此種之地理分布目前為: 日本琉球群島, 台灣南部近海低海拔山區以及綠島(筆者2007年7月紀錄),傅建明與左漢榮(2004)紀錄了中海拔鞍馬山區”Pitasila brylancik”的雌雄蟲各一筆紀錄,然其圖板(p. 252)所顯示的應該是Utetheisa (Pitasila) fractifascia
- fractifascia原被置於Deilemera Hubner屬中,而Deilemera現被視為Nyctemera的同物異名
- Holloway(1988)將其轉至Utetheisa屬,但Inoe & Kishida (1992)仍將其置於Pitasila屬
- 此種之次同物異名為Nyctemera basistrigata Reich, 1932,正模採自台灣甲仙(Kosempo),現存於ZMHB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 此種為台灣特有種,傅建明與左漢榮(2004)紀錄了中海拔鞍馬山區產雌雄蟲各一筆紀錄(誤訂為brylancik)
- Wileman (1911)與Reich (1932)分別選擇了極端表現的個體作為fractifascia與basistrigata的模式標本.
- de Vos則根據生殖器結構的穩定特徵,例如抱器(valva)外緣突起(costal process)的長度與角度,以及clasper的形態支持兩物種的分割。
- de Vos並未如王效岳(1994)為兩物種進行詳細的斑紋描述,僅陳述牠們兩者個斑紋變異甚大,僅能以inconstans白斑較發達,fractifascia的白斑較不發達辨識。不過腹部斑紋似乎可提供較穩定的特徵: inconstans之背、腹與側板黑斑小或不明顯;然fractifascia的圓斑較大,背板黑斑常向側方延伸
Nyctemera adversata (Schaller, 1788)
- 因為與擬態相關的翅紋趨同現象(Holloway, 1988),因此造成此兩群長期紊亂的分類歷史。Holloway建議後翅翅脈相辨識牠們: 前者R1與M1脈合生(connate),而後者兩脈則為共柄 (sharing a common stalk)。
Secondary homonyms replaced before 1961 but no longer considered congeneric. A junior secondary homonym replaced before 1961 is permanently invalid unless the substitute name is not in use and the relevant taxa are no longer considered congeneric, in which case the junior homonym is not to be rejected on grounds of that replacement. [在1961年以前被替代而已不再被認為同屬的後異物同名。一個在1961年以前被替代的次後異物同名永遠無效,除非該替換名稱未在使用中,並且相關的分 類單元已不再被認為同屬,此一案例,該後位異物同名無須因該項替代而被摒棄。(摘譯自于名振,2003)]
根據這個條款,不摒棄後異物同名的情況須符合兩個條件,然而Vos(2007)對inconstans Butler的處理似乎僅合乎第二個條件(相關分類單元不再認為同屬),而忽略inconstans Butler的替代名brylancik Bryk持續被使用的事實。
主要參考文獻:
Fu & Tzuoo. 2004. Moths of Anmashan Part 2. Taichung Nature Research Society, Taichung, Taiwan
Heppner & Inoue (eds.) 1992. Lepidoptera of Taiwan Vol. 1, part 2: checklist. Scientific Publishers Inc., Gainesville, USA.
Holloway. 1988. The moths of Borneo, part 6: Actiidae: Syntominae, Euchromiinae, Arctiinae, Aganainae (to Noctuidae). Southdene Sdn. Bhd, Malaysia.
Vos, R. de. 2002. Revision of the Nyctemera everigista group (=subgenus Deilemera Hubner) (Lepidoptera: Arctiidae, Arctiinae, Nyctemerini). Nachrichten des entomologischen Vereins Apollo (Neue Folge) 23: 7-32.
Vos, R. de. 2007. The Utetheisa species of the subgenera Pitasila, Atasca and Raanya Subg. N. (Insecta, Lepidoptera: Arctiidae). Aldrovandia 3: 31-120.
王效岳。1994。認識台灣的昆蟲 7 燈蛾科。淑馨出版社,臺北市,臺灣
相關連結:
Dr. Rod de Vos, Dept. of Entomology, Zoological Museum of Amsterdam
Dr. Susan J. Weller, Dept. of Entomolog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Lepidoptera (3) 由分子證據重建尺蛾科高階親緣關係並討論冬尺蛾類群的演化
同文載自台灣鱗翅學簡訊 (Newsletter of Taiwan Lepidopterist)
文獻來源: Yamamoto S, Sota T. 2007. Phylogeny of the Geometridae and the evolution of winter moths inferred from a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gen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44(2): 711-723. [全文連結]
Abstract
Geometridae is one of the most diverse families within the Lepidoptera, comprising nine subfamilies. Winter moths, which have a unique life history, are found in three subfamilies. To examine the phylogeny of the Geometridae at the subfamily level and determine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winter moths, we constructed phylogenetic trees for all nine geometrid subfamilies using two mitochondrial and two nuclear gene sequences. Specimens of all subfamilies were sampled from Japan. Simultaneous analyses of the combined data from all genes revealed that the Geometridae comprised two major clades: one with subfamilies Larentiinae and Sterrhinae, and the other with the remaining seven subfamilies. The second clade included the largest subfamily, Ennominae, and the subfamily Archiearinae, which i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to be an ancestral lineage of the Geometridae. The Larentiinae + Sterrhinae clade contained one winter moth lineage, and the second major clade consisted of three winter moth lineages, including Alsophilinae, which contains winter moths exclusively. Using a Bayesian inference of divergence times, we estimated that geometrids began to diverge 54 Mya (62–48 Mya), whereas winter moth lineages differentiated from non-winter moth lineages 34–12 Mya, during the global cooling events in the Oligocene and the early Miocene. The adaptation to cool climates may have been a preadaptation that facilitated the winter moth life cycle.
簡介
尺 蛾科為鱗翅目具有高多樣性的類群,全世界物種數約為兩萬一千種,除南北兩極以外皆有分佈。據過去十多年內以形態 (Holloway, 1996, 1997)和分子證據(Abraham et al., 2001)進行尺蛾科高階親緣關係的研究,將其內主要劃分為九個亞科 (如下,台灣產其中七亞科,以括號表示台灣所含物種數):
Archiearinae
Alsophilinae
Sterrhinae 姬尺蛾亞科 (大約85種)
Larentinae 波尺蛾亞科 (大約235種)
Geometrinae 青尺蛾亞科 (大約105種)
Ennominae 枝尺蛾亞科 (超過370種)
Oenochrominae 星尺蛾亞科 (4種)
Orthostixinae (1種)
Desmobathrinae (4種)
此文章於2006年投稿並被期刊接受,而此研究為了增加分類群取樣的數量以及其發生期的詳細紀錄(主要用以討論冬尺蛾*的演化),從2004年即開始於日本進行採集計畫,而方法上以較多的分子序列(粒線體DNA(COI-II, 16S)與核DNA(EF-1
α , 28S))與更多的分類群取樣(含括九個尺蛾亞科)來重建尺蛾科高階親緣關係。
以下簡述文章結論與重要討論:
以下簡述文章結論與重要討論:
- 有四組序列合併所得的樹形被分為兩個主要的支系,一是波尺蛾亞科加上姬尺蛾亞科,另一是其餘的七個亞科,當中包含了佔有所有尺蛾種數35%的枝尺蛾亞科,以及過去被認為是尺蛾類基群的Archiearinae亞科,而僅有冬尺蛾類群的Alsophilinae則埋入枝尺蛾亞科支系,並且未與枝尺蛾亞科內之冬尺蛾類群形成單系群;
- 過去冬尺蛾類群據形態分類學,被處理於3亞科12屬中,並認為冬尺蛾的出現是為了躲避天敵的捕食;此篇文章取樣了3亞科5屬7種,並與Abraham et al. (2001)皆證實冬尺蛾非單系群,而是獨立演化了至少四次;另此篇文章由分子鐘定年並配合地質年表與事件,推論冬尺蛾的演化源自晚秋自初春之間活動的尺蛾類群,而冬尺蛾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地質史上的漸新世至中新世早期間,氣候轉趨寒冷的結果,然促進與維持冬尺蛾在僅在冬季活動的選汰作用尚不明。
- 雖然Alsophilinae亞科支系在親緣關係樹中被埋入枝尺蛾亞科內,此文章並未對其做任何分類上的處理。
台灣的冬尺蛾類群紀錄共有兩筆,一比是波尺蛾亞科的Operophtera brumata (Linnaeus, 1758)(國外影像連結),一筆是枝尺蛾亞科的Phigalia owadai Nakajima, 1994 (模式標本影像;生態影像連結),兩者目前尚未有無翅雌蟲的紀錄。
*冬尺蛾(winter geometrid moths)是一群冬季活動的尺蛾類群通稱,這類尺蛾在親緣上並非單系群,而分類上被歸屬於3亞科(波尺蛾亞科、枝尺蛾亞科與Alsophilinae亞科)12 屬中,其中Alsophilinae完全由冬尺蛾所組成。冬尺蛾的雌蟲具有無翅(wingless)或短翅(brachypterous)與退化的口器 (brachystomatous)等特殊的形態,由於特殊的型態以及一些種類被認為是害蟲而被加以研究;Niitsu(2001)藉由觀察枝尺蛾亞科的 冬尺蛾屬Nyssiodes lefuarius之蛹期發育,證實此種雌蟲的缺翅形態是由於蛹期的細胞凋零所致。
近期尺蛾與冬尺蛾相關文獻參考:
台灣的尺蛾/ Geometrid Moths of Taiwan (Geometridae)
*冬尺蛾(winter geometrid moths)是一群冬季活動的尺蛾類群通稱,這類尺蛾在親緣上並非單系群,而分類上被歸屬於3亞科(波尺蛾亞科、枝尺蛾亞科與Alsophilinae亞科)12 屬中,其中Alsophilinae完全由冬尺蛾所組成。冬尺蛾的雌蟲具有無翅(wingless)或短翅(brachypterous)與退化的口器 (brachystomatous)等特殊的形態,由於特殊的型態以及一些種類被認為是害蟲而被加以研究;Niitsu(2001)藉由觀察枝尺蛾亞科的 冬尺蛾屬Nyssiodes lefuarius之蛹期發育,證實此種雌蟲的缺翅形態是由於蛹期的細胞凋零所致。
近期尺蛾與冬尺蛾相關文獻參考:
- Abraham, et al. (2001).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subfamilies in geometridae (Geometroidea : Lepidopter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 65-77.
- Beljaev, E. A. (2006). A morph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nnominae phylogeny (Lepidoptera, Geometridae). Spixiana 29(3): 215-216.
- Holloway, J. D. (1996). The Moths of Borneo: Part 9; Family Geometridae, subfamily Oenochrominae, Desmobathrinae and Geometrinae. Malayan Nature Journal 49(3-4): 147-326.
- Holloway, J. D. (1997). The Moths of Borneo: Part 12; Family Geometridae, subfamily Sterrhinae and Larentiinae. Malayan Nature Journal 51(1-4): 1-242.
- Niitsu, S. (2001). Wing degeneration due to apoptosis in the female of the winter moth Nyssiodes lefuarius (Lepidoptera, Geometridae). Entomological Science 4(1): 1-7.
- Sihvonen, P. (2005).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copulini moths (Lepidoptera : Geometridae, Sterrhin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3(4): 473-530.
- Sihvonen, P. and L. Kaila (2004). Phylogeny and tribal classification of Sterrhinae with emphasis on delimiting Scopulini (Lepidoptera : Geometridae). Systematic Entomology 29(3): 324-358.
- Sihvonen, P. and M. Siljander (2005). Species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copulini moths (Lepidoptera : Geometridae, Sterrhinae) on a world-wide scale.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4(3): 703-721.
台灣的尺蛾/ Geometrid Moths of Taiwan (Geometridae)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Mountains of Taiwan (9) 插天山霜白霧淞/ The winter scenery of rime ice on Mt. Chatian North
<生長在北插天山稜線上台灣山毛櫸枝條受到前晚生成的霧淞重壓而下彎變形,可參見連結影像之差異>
上回插天山行遇上霧淞配上藍天的景緻後,隔了兩週再次順鋒面的到來而啟程。
此次因為鋒面帶來的水氣充沛,雖然能夠想像山頂稜線的霜白美景,然從登山口開始一直在冰冷的雨中穿行,實在不好受,而本來預計山頂紮營的計畫,也因天候不佳改自木屋遺址。
隔日晨五時啟程,天開始亮起後,雪白的霧淞場景也在濃霧包圍下若隱若現。我們在避風處保暖與等候足夠開始拍攝的光線,休息處的上方是一顆蜿蜒卻粗壯的山毛櫸主幹,其分叉的枝條皆被霧淞所包覆而下垂,與前幾次印象中的樹型不同。
<山毛櫸枝條經年受冬季霧淞的重壓,常有枝條斷折的現象>
<山客行經山毛櫸霧淞隧道>
<若溫度低、濕度夠以及風勢夠強的時候,北插山毛櫸枝條上的霧淞厚度可達八公分以上>
<結於山毛櫸主幹上的霧淞>
<前晚的風勢吹拂,地上鋪散著白雪、落葉以及由冰所包覆的芽苞枝條>
Bettaman
09.01.24 北插天山霧淞
上回插天山行遇上霧淞配上藍天的景緻後,隔了兩週再次順鋒面的到來而啟程。
此次因為鋒面帶來的水氣充沛,雖然能夠想像山頂稜線的霜白美景,然從登山口開始一直在冰冷的雨中穿行,實在不好受,而本來預計山頂紮營的計畫,也因天候不佳改自木屋遺址。
隔日晨五時啟程,天開始亮起後,雪白的霧淞場景也在濃霧包圍下若隱若現。我們在避風處保暖與等候足夠開始拍攝的光線,休息處的上方是一顆蜿蜒卻粗壯的山毛櫸主幹,其分叉的枝條皆被霧淞所包覆而下垂,與前幾次印象中的樹型不同。
<山毛櫸枝條經年受冬季霧淞的重壓,常有枝條斷折的現象>
<山客行經山毛櫸霧淞隧道>
<若溫度低、濕度夠以及風勢夠強的時候,北插山毛櫸枝條上的霧淞厚度可達八公分以上>
<結於山毛櫸主幹上的霧淞>
<前晚的風勢吹拂,地上鋪散著白雪、落葉以及由冰所包覆的芽苞枝條>
Bettaman
09.01.24 北插天山霧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