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Mountains of Taiwan (9) 插天山霜白霧淞/ The winter scenery of rime ice on Mt. Chatian North
上回插天山行遇上霧淞配上藍天的景緻後,隔了兩週再次順鋒面的到來而啟程。
此次因為鋒面帶來的水氣充沛,雖然能夠想像山頂稜線的霜白美景,然從登山口開始一直在冰冷的雨中穿行,實在不好受,而本來預計山頂紮營的計畫,也因天候不佳改自木屋遺址。
隔日晨五時啟程,天開始亮起後,雪白的霧淞場景也在濃霧包圍下若隱若現。我們在避風處保暖與等候足夠開始拍攝的光線,休息處的上方是一顆蜿蜒卻粗壯的山毛櫸主幹,其分叉的枝條皆被霧淞所包覆而下垂,與前幾次印象中的樹型不同。
<山毛櫸枝條經年受冬季霧淞的重壓,常有枝條斷折的現象>
<山客行經山毛櫸霧淞隧道>
<若溫度低、濕度夠以及風勢夠強的時候,北插山毛櫸枝條上的霧淞厚度可達八公分以上>
<結於山毛櫸主幹上的霧淞>
<前晚的風勢吹拂,地上鋪散著白雪、落葉以及由冰所包覆的芽苞枝條>
Bettaman
09.01.24 北插天山霧淞
Lepidoptera (2) 氣候暖化造成熱帶型高山的蛾類群落往較高海拔移動
同文載至 台灣鱗翅學簡訊 (Newsletter of Taiwan Lepidopterist)
Elevation increases in moth assemblages over 42 years on a tropical mountain
PNAS (2009) 105: 1479-1483. Full Text: PDF (Size: 870K)
簡介
以長時間的尺度來討論生物與環境間的議題,在國外有不少的文獻可供參考,這類研究除了對於標的生物(target species)進行族群動態的監測之外,其統計數據亦可用於瞭解其組成結構的環境因子是否有所改變,而大部分研究最關切的議題即是全球暖化。以2007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後變遷小組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所出版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970年至2004年共有28,586件生物波動觀察與佐證,其中絕多數為溫帶地區所作的研究,此外熱帶地區僅有7件以鳥類、爬蟲類、兩生類等脊椎動物所進行的調查,而其中並沒有在無脊椎或昆蟲相上的數據。
要了解長期的物種或地域性的群聚波動,即需要不同年份與季節的數據資料、不因時空背景而淘汰且重覆性高的研究方法,甚至是經費上的有力支援。在台灣以長期動態為研究目標的計畫早期大多為植被相監測,例如南仁山、福山植物園與楠溪內所設的永久樣區,以最早1989年南仁山所設的三個樣區來說,至今近20年才開始進行第一次複查,而動物相與昆蟲相大致僅有福山植物園內已完成或進行中的大鱗翅群調查計畫,可見台灣的長期生物相調查仍處於初始資料的累積。
2008年由赴英國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攻讀學位的台灣籍研究生陳一菁、台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許皓捷博士以及他國際研究員等人提出了婆羅洲京那巴魯山區(Mt. Kinabalu)蛾類群落往較高海拔移動的證據。此研究比較了1965年與2007年兩次在此山區採集的鱗翅目樣本,經統計得到102種尺蛾科分類群之海拔梯度分布在42年間上升了
副熱帶地區的昆蟲相是否受到全球氣候變遷而有所影像? 副熱帶高山帶是否可作為氣候暖化時,溫帶型物種或是地域性特有種的庇護所? 這兩個議題在介於熱帶與副熱帶的台灣都可以籌議長期的生物相調查。
相關報導與參考:
NHM- Climate change pushes moths up mountain
Sceience News- Glob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Images of Mt. Kinabalu and its flora (Bettaman)
Lepidoptera (1) [書介] 婆羅洲蛾類誌 The Moths of Borneo
同文載自 台灣鱗翅學簡訊 (Newsletter of Taiwan Lepidopterist)
Holloway 在最初發行幾卷的前言中提到了東方區系蛾類在分類歷史上混亂的同物異名情形,也提到他想藉由婆羅洲蛾類誌來建立一套穩定分類處理的想法,而翻讀在書籍尾頁 的<關於作者>部分,亦可了解作者過去的採集與計畫足跡涵括大部分的巽他大陸與大洋洲生物地理區,除此之外,藉由作者早期任職於大英博物館與 檢閱各歐洲博物館館藏的經歷,即可看出這位重量級的鱗翅目的學者,是如何面對交織於世界第三大島上所發生的自然演化與分類歷史故事。
現 今世界上許多被廣為採用的蛾類分類處理其實即源自婆羅洲蛾類誌,在各卷中對於屬級劃分、新種與新亞種發表的數量甚為龐大,然而或許礙於篇幅與期刊出版的限 制,一些作者新處理的屬級與種級同物異名僅有列表而未加以說明,還待後續研究者與有興趣者詳加研讀。在高階分類的更動上,值得例舉的有將擬燈蛾亞科 (Aganainae)由燈蛾科轉至夜蛾科、將毒蛾科劃分為五個族,其中黃毒蛾族(Nygmiini)、白毒蛾族(Leucomini)、銀毒蛾族 (Arctornithini)為新建立者,另外也將尺蛾科中的亞科Desmobathrinae Meyrick重新復活使用等。
龐 大的著作其流變也值得一提,除了出版年份不依照卷數順序以外,其出版歷史也使得引用文獻上格外需要注意。剛開始的三篇文章是發表於馬來西亞自然協會期刊, 並另由Southdend Sdn. Bhd.*在未作內文修改下發行為單行本,也就是<第四卷>、<第十四卷>以及<第一卷>,發表上似乎按著作者處理 類群的優先順序排列。爾後一段時間,由於協會期刊發行的速度趕不上作者撰寫的速度,故在接連的兩篇: <第三卷>、<第六卷>以及後續的<第十三卷>僅由Southdend所發行,其後又由兩者併行出版。若手中有合併發行的Southdend系列書本版,尚可注意到文章首頁左上方標明了期刊發行的卷數與頁數。
另外,婆羅洲蛾類誌亦有網路線上版可供瀏覽,網址為:
The Moths of Borneo
除2008年所發行的<第十八卷 長鬚夜蛾亞科與車厚翅夜蛾亞科>以及尚待出版的<第二卷 斑蛾科>之外,其餘卷數皆如紙本之完整內容。
1995年Holloway獲得由鱗翅學會(The Lepidopterists' Society)所頒發的Karl Jorden** 獎章 (the Karl Jordan Medal),以表揚他撰寫婆羅洲蛾類誌的貢獻。
繼婆羅洲蛾類誌之後,在Southdend網頁上亦可看到最新的婆羅洲蛾類書籍訊息。Southdend計畫在未來出版窗蛾科(約 275種)與螟蛾總科(約3000種)各一冊,由Holloway與Dr T.M. Whitaker, Dr S. Sutton 以及H.S. Barlow共同撰寫,然而規劃上是以名錄與圖鑑的形式出版,而不若婆羅洲蛾類誌包含了分類修訂建議以及物種地理分布等資訊。目前窗蛾科部份已進入後期籌 備的階段,而螟蛾總科一冊將分為文字與彩圖版兩部分來呈現。
相關參考:
[書評] 婆羅洲蛾類誌第五卷 毒蛾科/ [Book review] The Moths of Borneo: Part 5; Family Lymantriidae
[書評] 婆羅洲蛾類誌第七卷 苔蛾亞科/ [Book review] The Moths of Borneo: Part 7; Family Arctiidae, subfamily Lithosiinae
* Sdn. Bhd.為馬來語Sendirian Berhad的簡寫,意指私人企業公司
** Karl Jordan為德國昆蟲學家,從1893年開始於英國Walt Rothschild設立的Tring Museum從事昆蟲分類研究,專長領域為鞘翅目、鱗翅目以及蚤目。他一生發表超過400篇文章,2575種新種,此外亦與Rothschild共同發表 851種新種。Karl Jordan Medal於1973年開始頒發給對鱗翅目學有卓越貢獻的研究者 (相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