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Nature & People (2) 四崁水-2 隱築
在第二次拜訪吳大哥的那天,沿續了首次碰面的談話,對這座兩層樓的隱築,進行著空間的解構與故事的回述,而我則對眼前真實存在的景物,進行腦中的革命與對這位可敬長輩毅力的想像。50歲前沒有跟木工、機械與建築扯得上關係的職業,卻因對夢想的認真,一步步的向各方專家請教,並到台灣各地木屋參觀,以至赴日本京都考察研讀古建築,在真正畫好十比一的設計圖後,便著手於曾經有十位木工老師傅都拒絕建造的木屋預定地,親手將瘋狂的毅力發揮極致。
<光由原木的堆疊即可看出吳大哥的細膩>
<看似簡單的幾何木屋結構,由吳大哥親口的解釋中,才知道在他親自施作時,有多驚人的耐力與突破建築界的創意。由這張影像,你看得出畫面幾處立基的巧妙之處嗎?>
吳大哥此日侃侃對我這位小晚輩道出退休而興建木屋的緣由。在近40歲的一次英國出差中,他與兩位友人經英國海岸線往倫敦的方向行駛,在壯闊的海崖邊突然見到一棟透著燈火的石板屋,吳大哥商請停下車走向石屋,一位滿臉鬍鬚的老人與一隻狗走出屋外,那一刻即讓吳大哥至今難忘。老先生請三位陌生人走進屋內,他是一位大學教授,在傳授了他的知識給後輩後,決定退休搬離都會,親手搭建這間石屋,以自己所種的蔬菜與捕獲的魚隻供給生活,而找回了生命的意義。吳大哥對我講著這段機緣,卻好似我正是當時的吳大哥,而現在在身旁的則是他的愛犬土狗 來旺。
<老人與狗,使吳大哥口述中的英國際遇再現>
這天他的”工作”是將柳杉原木剝去樹皮,再刨除生長層(新生木質部(也就是說被樹被砍下前一年內所新長的木質部)。吳大哥使用的的柳杉*建材是跟坪林的友人購買,而為了能夠掌握木屋的所有結構,每一根原木都是他親自去友人山中,依不同建造部位所挑選的。而秉持對自然的尊重與回饋,吳大哥每砍下一顆柳杉,就在他自己的土地上新種一顆樹,這在實地步行於他所鋤開的步徑上,也學習到九芎枝條可以利用扦插而生長,這也是他從其他長輩口中所傳得的經驗。
吳大哥講述現今台灣已很少有(這樣規模的)木造房屋,而刨除生長層的耗時費力工作,更幾乎沒有木工會從事。然而眼前正是吳大哥親手拿著赤皮(殼斗科植物,質甚硬,可作為把柄)連結鐵片做成的彎面刨刀往下施力,刀經過處,薄而長條的木片捲曲而飛舞,我的四周則是20多根約7公尺長,200至300多公斤的原木現場。
<力與美的感動瞬間>
<我也嚐試了親手刨除樹皮,起初手工粗糙,經一小段時間的練習才算順手>
這一日的天候依然悶熱卻晴朗,卻不若第一次到訪的陣雨。午三時西南面的陽光灑落這座龐然藝術體,呈現出木頭的紋理與吳大哥的細膩。想起見面首次他所說的,真正的設計就是看不出來有設計。這般深沉的體悟來自他對夢想實踐的過程,也透漏他對當代設計所得到的結論。
<吳大哥與設計草圖>
吳大哥帶我走進他所鋤出來的後山小徑,由於從木屋以上的路都是由原始林所包覆,也從來沒有任何輪子與機械進踏,那土地是竟是如此柔軟,讓我前行的每一步甚感珍惜。由於忙於木屋的後續建造,日久未訪的後段山徑被之前的颱風與暴雨摧蝕近半,則需重新循環在山中的”工事”。
<吳大哥手握 小葉赤楠做成的堅韌木條,步道所揮之處草葉輕折>
陽光下看著滿身汗水的吳大哥樂天笑容,與偶而嚴肅的生命感談,當下我很明白理解在他退休後開始這份使命時,一星期七日往山上跑,家人朋友認為他是不是瘋了的那段情境心態。
*柳杉原產於日本,台灣非此樹種的原產地。日據時代日人砍伐台灣中海拔檜木並改植柳杉,意為水土保持與次回的木材利用,然柳杉雖於較高緯度的日本可生長為巨木,卻無法適應台灣的地理與氣候條件而少生長為直徑60公分以上的木材,然相對其他木本植物仍屬堅實的良材,可供建築與電線桿之用。
相關文章:
Nature (1) 四崁水 習山
相關影像連結:
08.05.29 台北 新店 四崁水
Bettaman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